出席通信事務管理局資詢委員會:聚焦香港影視內容優化與青年文化傳播的建議
- gipchan
- 9月30日
- 讀畢需時 4 分鐘

總監Gip Chan 陳永業,準備岀席通訊事務管理局咨詢委員會會議,圍繞香港電視台節目規劃、語言傳播、青年參與及節目監管等話題,收集結合文化傳承與青年發展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一、優化多語言頻道內容:既守文化根,亦拓傳播路
就電視台多語言節目的規劃,我重點重溫現有規則和社會需求不匹配的問題,具體建議如下:
• 讓英語頻道更“接地氣”:目前英語頻道要求55%內容是英文,剩下的時段可以播其他外語節目,但內容大多是品酒、房產這類“高端題材”,有時未能覆蓋普羅英語大眾使用者(比如少數族裔、普通市民)的需求做成脫節。有公眾表示多年前電視台曾經把粵語的劇集配上英語麗音,雖然近年相關安排不多,我提議把香港過去的經典本土節目、劇集配上英文配音,放到英語頻道播放——這樣既能延續“香港製作走向海外”的軟實力,又能打破“英語圈子”和“華人圈子”的隔膜,讓歐美、東南亞觀眾和本地不同群體,通過節目瞭解香港的多元生活文化,促進社會融合。
• 平衡粵語與普通話節目:香港是粵語文化的重要傳承地,必須保留粵語節目的核心地位;同時,現在普通話節目每天只有2.4小時,還沒有專屬頻道,了解到“個別有麗音的節目上,電視台能主導申報節目主要語言”,未來要在不削弱粵語文化的前提下,適當增加普通話節目的供給,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
• 重大賽事借助其他頻道播放:像奧運、全運會、東亞冬奧這些大家關注的體育賽事,不少公眾表示能看的時間有限,本人支持英語頻道開放即使粵語主持時段,讓觀眾能觀看更多不同組別比賽,更方便地跟上盛事節奏,又不耽誤全城感受體育氛圍。

二、升級青少年節目:用好內容拉近距離,而非縮減時長
青少年(14-24歲)電視節目目前有不少問題:兒童節目每周14小時(符合發牌要求),但青少年節目每周只有1-3小時,而且明白部份公眾覺得“青少年不愛看傳統電視,不如縮減時長”。結合我在藝術領域的經驗,這種想法就社會價值角度可能走向兩極,就此給出了具體的優化方向:
• 關鍵觀點:別因“沒人看”就減時長,要靠“好看”吸引關注:青少年不看傳統電視,根本原因是內容沒吸引力,不是“不需要”這類節目。作為文化工作者,我們應該通過節目設計,讓傳統電視成為連接青年與文化、社會的橋梁,而不是簡單減少節目供給。
• 節目設計的兩個突破口:參考了運營現場表演團體、交流團的經驗(比如讓青年參與舞台角色來提高音樂會入場率,用“能成長+有意思”吸引青年參加交流團),建議青少年節目從兩方面改進:
1. 讓青年“走進”節目:設計青年能直接參與的環節,比如走訪調研、話題討論、才藝表演等,讓他們從“看節目”變成“參與節目”——青年自己出鏡或參與後,會主動叫上朋友看、幫忙宣傳,節目關注度自然會提高。
2. 內容要戳中青年需求:節目內容得圍繞青年的核心訴求,一方面是“幫助成長”(比如技能提升、職業探索相關內容),另一方面是“有趣好玩”(比如加入劇本殺、互動點贊這些線上平台的熱門玩法),讓節目既有意思,又能給青年帶來實際價值。
• 給節目“資源”:放寬贊助限制:製作優質青少年節目需要經費,我建議局里放寬青少年節目的贊助範圍,比如允許明星粉絲會、適合青年的健康產品提供贊助——這樣既能靠明星的號召力吸引青年關注,又能幫電視台增加經費,避免節目“為了播出而播出”,形成“內容好→看得人多→贊助多”的良性循環。

三、關於《東張西望》等熱話實況節目監管:前置審核控尺度,別用“一刀切”傷價值
公眾提及例如《東張西望》田野熱話節目“內容部份渲染過度、尺度有爭議”的問題,大家交換了不同看法,電視台之間競爭於收視及廣泛傳播度,會使用搶眼吸引話題內容無可厚非,確實曾經造成了內容未盡完善的案例引來誤解。結合我之前擔任電檢局委員的經驗,我提出了兼顧“社會價值”和“規範傳播”的建議:
• 肯定節目存在的意義:這個節目有市場需求,還能幫那些“沒其他渠道發聲”的人解決問題,尤其是在有些部門辦事流程慢的時候,能推動大家關注問題、達致社會價值,不該簡單否定或限制。
• 監管重點:自己先審+覆實事實:參考電影審查“分級前先審核”的思路,建議節目製作方在內容播出前,加強“事實核查(fact check)”,建立自己的審核機制——這樣既能避免“一刀切”讓這個高收視率、高社會關注度的節目被指責或限制,又能通過提前審核規範內容,平衡“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讓節目在發揮作用的同時,減少爭議。

希望這次於咨詢委員會的建議,圍繞“傳承香港文化特色”“適配青年需求”“推動媒介良性發展”三個核心。接下來我會持續關注發牌後免費電視情況,希望能推動香港影視媒體,為中國香港特有文化出海提升軟實力,成為連接文化、青年與社會的重要紐帶。
關於筆者
筆者 Gip Chan 為香港藝團篋敲擊樂團藝術總監,多年中小學敲擊樂團指揮、音樂總監和顧問,於香港學界帶領學校和同學屢獲殊榮,協助青年成員考取中、浸大、港大、教大、演藝學院以及海外音樂學府資格,亦擔任海內外多個省級國際級比賽評審。除了演奏與教育,原於國內華南地區一等學府星海音樂學院擔任藝術管理本科畢業生論文導師、行進樂隊導師及研究藝術管理,陳氏曾擔任電影檢察組顧問成員、現香港藝術發展局(音樂)資助審批員,致力推動打擊樂亞太和兩岸深度交流發展。





留言